2018/8/22 10:54:38
2018年8月10日,美国FDA批准Onpattro (patisiran) 用于由遗传性甲状旁腺素介导淀粉样变性(hATTR)引起的成人周围神经病((polyneuropathy))的输注治疗。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由hATTR引起的多发性神经病变的药物,也是FDA批准的第一个小干扰核糖核酸(siRNA)的疗法。
	 
 
全球约有5万人存在hATTR的情况,它的特点是淀粉样蛋白纤维在身体器官和组织中异常沉积,干扰它们运作。这些蛋白沉积最常发生在外周神经系统,可导致感觉丧失、疼痛、四肢麻痹等。淀粉样沉积物还会影响心脏、肾脏、眼睛和胃肠道。此前治疗方案一般都为对症治疗。
Onpattro是一种靶向转甲状腺素蛋白(TTR)的siRNA疗法,是世界上基于2006年诺贝尔获奖的RNA干扰(RNAi)技术原理研发而批准上市的首款siRNA药物及首个非病毒给药系统的基因治疗药物。这类药物将siRNA包裹在脂质纳米颗粒(LNP)中,静脉输注后药物直接递送至肝脏细胞内,沉默hATTR mRNA的表达,减少产生hTTR蛋白,逐渐减少周围神经中淀粉样沉积物(hTTR)的积累,改善症状,并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。
对225名患者进行临床试验来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。148名患者接受Onpattro的输注,与安慰剂组相比,Onpattro治疗患者的改良神经病变损伤评分+7(mNIS+7)与基线的平均变化显着降低,同时生活质量也得到改善。
Onpattro的常见不良反应有脸色潮红、背痛、恶心、腹痛等,此外,病人还可能出现视力问题,包括眼睛干涩、视力模糊、飞蚊症。Onpattro导致血清中维生素A水平降低,所以患者应每天补充维生素A。
小核酸药物
小核酸药物(siRNA)是利用特定的递送技术将一段21个碱基对左右的双链小核酸分子导入靶细胞,通过名为“核酸干扰(RNA interfering)”的生物过程,在mRNA水平关闭与小核酸分子具有同源序列的靶基因表达或使该基因沉默,从而实现对病人体内特定靶基因表达进行调控的基因治疗。
1998年核酸干扰(RNAi)现象被首次发现并命名,2005年第一个小核酸药物进入Ⅰ期临床研究,2006年RNAi技术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医学奖。小核酸药物凭借靶向精准、疗效显著、开发周期短、药物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,被科学界和产业界寄予厚望。
第一阶段:起步期——资本追逐推动产业高潮
RNAi的发现催生了众多小型生物技术公司,各大制药企业为了抢占技术制高点,在未充分评估技术障碍的情况下纷纷通过收购、投资合作、自行研发等方式投入数百亿美金,争相在小核酸领域进行布局。如2006年跨国药企默沙东斥资11亿美元收购Sirna Therapeutics,罗氏和武田花费10多亿美元投资Alnylam等一系列动作,将小核酸领域推到前所未有的狂热。
第二阶段:发展期——遵循科学规律的艰难前行
由于核酸药物的给药障碍和脱靶造成的严重副作用似乎无法解决,国际药企变得悲观,纷纷割肉离场。如2010年11月,罗氏在投入3年时间和5亿美元的资金后宣布退出RNAi领域的研究;2011年9月,诺华终止了与Alnylam的5年合作关系。
大型药企的离场让小核酸药物的研发急速降温,但科学家和创业者没有轻言放弃,在化学修饰、给药系统、序列设计等小核酸成药关键技术环节深入研发,并且通过孤儿药、突破性技术等策略迂回发展,加速品种开发。如Quark的小核酸药物QPI-1002与QPI-1007,均被美国FDA认定为孤儿药,其中QPI-1007通过与苏州瑞博的合作,也是我国首个获CFDA批准临床试验的小核酸药物。
值得一提的是,2014年8月,美国FDA临时性批准了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小核酸新药(TKM-Ebola)的临床应用,侧面体现了小核酸药物对抗突发性病毒传染病的潜力。
然而,小核酸药物的研发并非一帆风顺。2016年,Alnylam的用于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小核酸药物Revusiran由于用药组死亡人数偏多、疗效不显著等原因在临床III期被叫停,公司股价当天被腰斩。
第三阶段:成熟期——以品种为突破的扎实前行
2017年是小核酸产业的重要里程碑。Alnylam于2017年9月宣布Patisiran达到临床III期的主要临床终点,并接受美国FDA的优先审查和欧盟EMA的加速审查。苦等20年后,Patisiran在今天作为全球首个小核酸药物终于获批。
此外,2017年1月,Ionis和诺华达成16亿美元协议,用于开发两款降血脂核酸药物。2017年10月,Alnylam与美国加州Vir生物技术公司达成10亿美元协议,用于开发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新型RNAi疗法ALN-HBV-02。
第四阶段:爆发期——关键技术突破带动产业爆发
目前,全球已有30多项小核酸药物进入各期临床研究阶段,这些品种主要集中在抗病毒、抗肿瘤,以及一些罕见病的病症上。可以预见的是,未来3-5年,一批小核酸药物将完成临床研究并成功上市。但小核酸药物能否突破自身局限,成为抗体药物之后一个新的生物制药的产业方向,依然有待于药物递送、大规模合成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。参考单抗药物的发展历程,这个过程可能还需要10-20年。欲戴其冠,必承其重。RNAi技术发展依然艰辛曲折。
来源新华丝路网
搜狐网